灵山镇:打造“党建+产业”的乡村振兴模式(二)

发布日期: 2018-07-19

  两区共建实现共赢

  精品农业示范区、灵山景区、玫瑰小镇等五个社区(园区)党委勇于创新,大胆突破,快速打开村庄产业发展的新局面。社区(园区)党委、产业党总支、村庄党支部、各村特色产业党支部集思广益,勠力同心,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,整合放大各种优势资源,因片区制宜,因村庄制宜,努力寻找培植镇村经济增长点,实现了产业集聚发展、村民园区就业、村庄集体增收、人居环境改善、村民就地城镇化的良好发展效应。

  社区(园区)党委成立伊始,即立足本区位实际,确立了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。他们充分发挥各产业基层党组织源于产业、来自产业,贴近市场的优势,将宏观政策、市场信息、管理技术等第一时间传递给经营业户、农村种植户,实现了产、供、销无缝衔接,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党建在经济领域的引领作用。

  精品农业示范区依托社区党委平台,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精品农业产业园区,发展特色农业、精品农业、观光农业,通过‘社区+合作社+村庄+农户’模式,重点发展灵山韭菜、灵泉葡萄、莲花甜柿、珍珠油杏、核桃、草莓等特种名品蔬菜水果,开办可容纳500人同时用餐的农家宴,打造“大地欢歌”采摘品牌,拉长种植业链条。

  玫瑰小镇社区党委积极探索中心社区与产业园区建设同步规划、同步发展路径,确立了以党建为引领、以产业为支撑、以发展促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。社区党委则大作花卉文章,协调辖区村庄大宗流转土地,扩大玫瑰、牡丹、多肉科技植物种植面积,壮大中医药产业园区规模。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玫瑰小镇2017年获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国家级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有此利好,社区党委鼓励村庄主动接受玫瑰小镇辐射带动,发展特色种植、农家宴、民宿等产业,增加了农民收入。

  灵山镇稻池社区党委组建后,基于辖区六个村庄种植腊杆3000余亩的优势,积极探讨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发展模式,成立大稻池村腊杆专业合作社,引导种植户在传统腊杆种植基础上调整产品结构,大面积种植体育武术类专用高杆腊杆,同时,引导腊杆加工户提升工艺水平,加工生产体育类、健身类(如太极枪杆)和衣服架、婴儿床、茶几、休闲椅等高附加值腊杆产品。为进一步挖掘腊杆种植资源,合作社成员外出取经,开始了腊条嫩叶炒制茶叶的尝试,产品投放市场后,因腊杆叶具有清热祛湿、清肝明目、平喘止咳等功效,颇受消费者欢迎。

  尝到甜头的合作社正在进行腊杆茶叶规模化采摘、加工的规划。初步思路是,成立专业化公司,注册商标,公司制定标准统一收购农户鲜叶,然后由专业炒茶师指导生产。除开发腊叶茶外,合作社还准备开发腊杆皮入药、腊杆林下特色珍禽养殖、腊杆蘑菇种植等新项目,并以此为基础发展特色珍禽农家宴、乡村休闲游,带动农户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壮大。

  作为新成立的党组织,产业党总支下设的中医药种植党支部选择该镇河北村,引导该村充分利用机动土地多,毗邻修正药业种植基地、一品天香牡丹园、209省道等区位资源优势,发展中草药花卉园区化种植,探索出了一条“农工融合、田园园区一体发展”的新路。

 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

  灵山镇是农业大镇,近年来,党委坚持“打造品牌、打造特色”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,累计投资过亿元,先后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、节水灌溉项目,为发展特色农业创造良好条件,初步构建起蔬菜、瓜果、中药材、腊杆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,培育了灵山韭菜、久和园黄粉虫鸡蛋、灵泉葡萄、食用玫瑰、莲花甜柿、东黄腊条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品牌。乡村振兴战略的“党建+产业”发展模式确定后,各社区(园区)党委、产业党总支和村庄党支部、产业党支部联手,在“一村一品、多村一品”基础上,拉长产业链条,促进各环节紧密结合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,实现农业发展的“接二连三”、融合发展。

  按照农田田园化、产业融合化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,玫瑰小镇社区党委选取了玫瑰小镇(中医药基地)辐射的5个村庄成片建设、抱团发展,着重抓好产业体系建设,突出旅游、文化、生态特色,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“田园综合体”,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,对田园综合体进行整体规划。在产业建设方面,依托指导村庄围绕全域旅游规划发展农家宴、民宿等旅游配套产业,实现了花卉种植、食用玫瑰加工、休闲旅游、餐饮业一体化发展,延长了产业链条,实现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。

  在社区党委指导下,省定贫困村索戈庄发挥毗邻玫瑰小镇的地缘优势,组建“大地欢歌”农业合作社,通过土地流转将119家农户变身社员,其中,索戈庄村以扶贫资金、流转土地收入入股,双方签订了12年合作经营合同,合作社每年给索戈庄分红7万元。合作社还建起柿子、核桃、油杏种植园,草莓及特种名品蔬菜种植大棚,开展观光采摘游。2017年4月,合作社投资400万元,建起了集餐饮、采摘、观赏于一体,占地500亩的综合性农业观光园。

  岚前岭村处于玫瑰小镇园区,该村与玫瑰小镇错位发展,互补共赢。社区党委邀请专业文化策划机构,为岚前岭村量身定制了“悠然灵山,乐在岚前”文化品牌,重点发展品牌农业和旅游配套产业。社区党委还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,指导岚前岭村探索出党支部领导下的村企合一发展模式,利用即墨区商贸城管委扶持资金,经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通过,注册成立青岛岚前岭产业发展有限公司,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以及房屋租赁、乡村旅游等业务。由该村委闲置办公室改扩建的集生产加工、游客体验、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石磨面粉加工坊开始运营,社区党委因势利导,成立岚前田小磨党支部,具体运作石磨面粉加工坊。该党支部迅速进入角色,聘请专业农产品策划设计公司,注册“田小磨”商标,主打黑小麦全麦粉、全麦粉面条、五谷杂粮等系列产品,对品牌名称、市场定位、外包装设计、宣传文案、电商渠道构建等全程策划设计,并依托国际商贸城商会,构建起商超(利群、佳乐家)零售终端渠道、区域性销售渠道,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0多万元。

  在发展“新“品牌的同时,做活“老”品牌。社区党委在现有玫瑰产业园区基础上,规划建设100亩的黑小麦产业园区和100亩的西瓜(白菜)两个种植基地。

  此外,加快发展旅游配套产业。依托玫瑰小镇和国家中医药示范基地旅游资源,社区党委聘请专门设计公司,通过免费规划设计、装修(种植)补贴等方式,引导村庄发展“民宿+农家宴+特色采摘”,并由此带动一批手工制造、食品加工、瓜果种植行业的发展。现已建成运营美丽乡村休闲大酒店、麦香包子等农家宴三家,樱桃、核桃采摘园两处、玫瑰藤条手工编织屋一处,在建青升农场生态园项目一处,有效地增加了村集体与群众持续经济收入。其中,农家宴的打造,不仅为群众带来增收,还有效解决了灵山旅游“吃饭难”问题,延长了灵山旅游产业链条。例如,西姜美丽乡村农家宴,玫瑰节期间,客人爆满,日营业收入3000元左右。下一步,社区党委将组织成立旅游产业协会,引导农家宴、采摘点规划运营、健康发展。

  激发人才创业热情

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,关键在人才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,要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,在乡村形成人才、土地、资金、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。灵山镇党建+产业发展模式,激活了各类生产要素,盘活了当地优势资源,吸引了大项目纷至沓来,激发了乡村能人干事创业的热情。

  吸引大项目,为人才创业发展提供载体。镇党委敢于创新,勇于变革,积极争取即墨区委、区政府政策支持,将多年来精心培育的工业园区重新定位于“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”产业园。为抓好园区的快速突破提升,镇党委结合土地修编调整建设规划用地2000亩,盘活土地500余亩,拆除房屋1.8万余平方米。聘请了高水平设计院,对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,并争取即墨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.5亿元,对工业园区进行功能配套建设和环境提升改造工程,着力打造金融、咨询、物流、物管等功能完善的服务平台。目前,园区内已引进投资过20亿元项目2个,过5亿元项目4个。其中,引进了全国排名第二位的医药企业修正药业,该项目原由青岛方面谈了近两年时间,灵山镇党委接手后,克服种种困难,前后修改协议80余次,仅用四个月时间,成功承接落地,开创了灵山生物医药产业的新纪元,项目投产后将实现产值上百亿元,形成极大的产业聚集效应,为推动青岛市和即墨区健康产业发展打造了重要动力支撑。另外,积极创新、大胆突破,在全区率先制定兑现了院士产业化项目扶持政策,引进了美好绿色装配建筑产业、中科院成会明院士的“高性能低维碳氮化物新材料”、正大等一批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。这些大项目的进驻,将为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提供创业发展的舞台。

  各社区(园区)党委、大产业党总支及基层党组织积极吸引富农兴农项目及人才,不仅带动了社区村庄土地流转,还给流转土地的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。

  王健,山东省多肉植物种植“大咖”,2017年秋末,他看好灵山镇“党建+产业”“一切围着产业转”的发展模式,以及毗邻玫瑰产业园、一品天香牡丹园的区位优势,在灵山镇中河北村流转村民土地251亩,建起了一期1万余平方米的多肉植物种植基地,二期面积2万平方米的高端君子兰、欧洲月季培育、种植基地正在加紧建设。2018年年秋天,王健还要流转300亩土地,建设亲子乐园、文创项目,延伸产业链条。同时,以“公司+农户”形式,实施订单农业,发动周边村庄农民按标准种植多肉植物,带动农户一起致富。

  据初步统计,目前仅在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务工的灵山本土农民就有50多人,企业每年支付各种务工费近200万元。

  和“外来者”王健不同,刘成奎是灵山本土乡村创业者。原本在在即墨城区经营知识产权公司的他受家乡情结感召,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李前庄村进行创业,并于2017年底通过换届出任村庄党支部书记。

  “灵山韭菜”是青岛知名农产品,上个世纪90年代全镇曾有上万亩的种植规模。近些年来,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和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,灵山韭菜规模和品牌萎缩了,在社区党委指导下,李前庄村以农业合作社形式,将重拾灵山韭菜辉煌。目前,刘成奎任负责人的灵山韭菜合作社有5户社员,100多亩韭菜,全部按标准化种植,无公害、精品化,随着近期与青岛大型商超、青岛冷冻速食企业合作的推进,明年合作社韭菜种植规模有望达到300亩。

  同样是本土乡村创业者的松树庄村民孙正美,放弃了在青岛做得很好的服装生意,本着要为家乡现代农业做贡献的信念,2016年回乡承包了300多亩土地,种起了“灵山仙桃”和高产新品苹果,并依托灵山镇正在打造的中医药种植基地,拟实施林下中药种植项目。

  吸引“外来者”,留住“返乡者”,这些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示范效应,引发了众多灵山本地创业“追随者”。

  社区村民将土地流转后,不少人到农业观光园、玫瑰园、牡丹园、“农家乐”打工,锄草、摘花、加工、编制花藤、餐饮服务……有头脑灵活的年轻农民,自己干起了“农家乐”,搞起了物流运送,变身为创业者。

  健全制度科学发展

 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,构建党建+产业发展模式,灵山镇这一探索做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。如何保证新模式顺利开展并推而广之?镇党委建章立制,人员筛选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项目运作等一切置于阳光下操作,镇乡村振兴党委、社区(园区)党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,建立事项清单项目化推进制度,为新模式发展提供制度组织保证。

  社区(园区)党委、产业党总支成立前夕,镇党委结合即墨区委要求和先进区位工作经验,研究制定了50余项相关制度,并将打造的“党建花开·大拇指行动”党建品牌、《关于开展党员点赞指数考评工作的实施意见》引入到社区(园区)党委及产业党组织中,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、大局意识、风险意识;同时,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,做到党建工作与产业工作同部署、同落实。社区(园区)党委完善走访长效机制,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走访村庄、企业、种养大户、经营业主等,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,确保一切工作制度化、透明化。

  各社区(园区)党委认真落实“下沉上提”工作要求,不断建立完善工作机制。一是建章立制,汇聚合力。整合社区内党建资源,汇集多方力量参与谋划乡村振兴事项,不断壮大整体工作力量,研究制定了《社区党委议事制度》《社区党委承诺办结制度》《社区党委党建联席会议制度》等管理制度,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。二是清单管理,齐抓共管。建立事项清单项目化推进制度,事项清单确定后,形成书面决议,对有关事项目标任务、牵头村庄、相关责任人及完成时限等事宜予以明确,确保工作任务落实,取得实效。三是搭设平台,融合发展。社区(园区)党委发挥统筹协调功能,搭建党员教育管理和为民服务舞台,开展多元化社区服务,为社区党建注入活力动力。社区党委借助“灯塔—党建在线”竞赛活动平台,积极组织社区党员参与十九大精神学习竞赛活动,实现全员普教;利用党建“达标工程”,突出对村庄产业发展的考核,实现了各项工作全面高效运转。

  社区党委通过完善管理方式、充实管理力量、强化管理抓手等方式,创新构建起“村规民约+网格化+老年协会+红白理事会+清单考评”体系化村庄治理新模式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一是建立能落地的、起作用的“村规民约”,经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通过后,逐户征求意见,户代表签字按手印后予以实施,有效解决了村务“凭什么管”的问题。二是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党小组负责村庄网格化管理体系,清晰界定网格职责、工作流程和奖惩考评,与经济收入挂钩,保证落地运行,解决了“怎么管”的问题。三是建立由老党员、老干部、村庄有威望老人以及乡贤组成的“老年协会”,利用其在村庄和家庭中的威望,负责信息收集、工作传递、稳定维系,成为村庄管理的新力量,解决了“怎么管更有效”的问题。四是通过建立切合村情的红白理事会制度,确定固定的理事会成员,明确从后事料理、手续办理、奖补申报一并操办,所需费用也由村庄通过记工等方式解决,解决了“管理抓手不够”的问题。五是建立接地气的“清单考评”体系,明确了如下雪后清扫公共区域积雪、每季度义务劳动一次等40条考评清单,采取红(功德榜)黑(黑名单,村庄电子屏幕循环播放)榜等方式,解决了“干好干坏一个样”的问题。